获奖成果
省部奖励情况
  • 作者:黄小坤
  • 来源: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办公室
  • 日期:2021-12-30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2021-A-016《建筑楼盖结构振动舒适度技术标准》JGJ/T441-2019CECS标准科技创新奖二等奖黄小坤
奖励简介: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建筑结构的舒适度设计,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结构的舒适度评估和加固改造。主要技术内容:基本原则,包括舒适度计算中恒载和活载取值、材料弹性模量取值、计算方法选取。舒适度标准,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给出建筑结构的和楼盖振动舒适度要求。舒适度设计,对于楼盖振动舒适度,根据荷载激励类型,对行走、有节奏运动、室内机械设备振动等直接荷载激励,给出荷载计算模型,对室外机械设备振动、交通、施工等间接荷载激励,采用实测振动波。舒适度评估,给出评估的步骤和方法,从理论计算、性能实验和振动测试等方面对建筑结构的舒适度进行全面评价。舒适度加固。对于舒适度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根据可能出现的舒适度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固措施。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2021-1-1701大型交通枢纽建筑在高速列车运行影响下的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刘枫,赵鹏飞
奖励简介:近年来,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中,“零换乘”概念的提出使得各种轨道形式与航站楼、高铁站交叉融合,向着空间立体综合化发展,振动和噪声问题更为突出。大型交通枢纽建筑在列车运行影响下的振动控制问题具有涉及多种类型的交通振动接入,轨行区交通结构与建筑结构采用共构结构,涉及多场景转换,涉及多种减隔振措施的联合使用等特点,本项目基于上述特点开展研究工作,提出一套系统的列车振动分析及振动控制方法。完善了建筑结构,特别是共构结构在列车运行影响下的振动分析及振动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32021-2-430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福泉
奖励简介: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8度地区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和门架;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调整了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补充了结构等效阻尼比的取值方法;增加了板柱结构、板柱-支撑结构的设计规定;增加了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规定;调整了预应力强度比的有关规定;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有关规定。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42021-C-027《装配式建筑密封胶应用技术规程》T/CECS   655-2019CECS标准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田春雨
奖励简介:为使建筑密封胶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选用、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和保养维护中做到经济适用、技术先进、施工方便,制订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装配式建筑中混凝土与混凝土或混凝土与钢接缝处非结构性密封胶的选用、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材料、设计、施工、验收、检查与维修。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52021-2-4201《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19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冷发光,王永海,周永祥
奖励简介:为规范和统一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提高混凝土试验技术水平,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中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本标准不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全级配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试件的制作和养护;抗压强度试验;轴心抗压强度试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泊松比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轴向拉伸试验;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强度试验;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耐磨性试验;导温系数试验;导热系数试验;比热容试验;线膨胀系数试验;硬化混凝土密度试验;吸水率试验。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对原标准中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养护、抗压强度试验、轴心抗压强度试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增加了泊松比试验方法;增加了轴向拉伸试验方法;增加了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强度试验方法;增加了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方法;增加了耐磨性试验方法;增加了导温系数试验方法等。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62020-J-2-03-D01地域性天然材料在国内外混凝土工程中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周永祥,夏京亮,冷发光
奖励简介:该项目以解决国内外重大工程混凝土技术问题为导向,先后投入经费近2000万元,从矿物掺合料,到细骨料,再到粗骨料,研究了混凝土从粉体体系到骨料体系的地域性天然材料全方位应用技术。项目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深入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打通了原材料控制指标与工业化制备,现浇与预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工程施工与验收等多个环节,进而将经工程应用验证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19部,促进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了技术创新的产业链。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72021-KJ1-01-D01混凝土用系列新型矿物掺合料开发及工程应用技术混凝土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周永祥,王晶,夏京亮
奖励简介:项目组历经10年,系统研究了多种单一矿物掺合料、复合矿物掺合料及功能型复合矿物掺合料,形成了矿物掺合料复合的理论体系,建立了系列标准化技术指标。开发的降黏型、防腐降黏型、蒸养早强型等功能型复合矿物掺合料,为不同应用场景下混凝土的制备和施工提供了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法。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8证书未发放利用海洋骨料制备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工程应用技术砂石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冷发光,周永祥,王晶
奖励简介:本项目以解决海洋骨料在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问题为导向,以我国典型海域的海砂、珊瑚礁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海洋骨料配制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及氯离子-碳化协同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劣化机理研究,开发了海洋骨料有害物质检测仪器设备,形成了可以指导海洋骨料在混凝土工程建设中科学合理利用的成套技术。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92021-KJ065-2-D02乡村生态宜居领域土地资源节能和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徐伟,宋波,邓琴琴
奖励简介:该成果突破了实心粘土砖到节能砖的技术瓶颈,推进了资源消耗型行业到综合利废型行业的转型,开启了中国砖瓦生产企业装备创新的技术革命,构建和完善了节能砖生产及应用系列技术标准,实现了节能砖技术与标准创新;建立健全了农村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农村建筑节能设计相关的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无农村建筑节能标准的空白;创建了农村建筑能效跟踪评估方法体系,实现了节能建筑技术与标准创新;构建了我国不同气候区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技术模式。共完成了不同气候区23个省(市、自治区)的220个节能砖示范推广企业技术改造,节能砖在全国农村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30%;开展了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55个农村节能建筑示范与推广工程,17306户居民入住了节能型新民居,总建筑面积约229万平米,节能率达到了50%。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0ASCAK-2020-1-04R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研究与规模化应用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于震,杨玉忠,李怀
奖励简介:近零能耗建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等课题支持下,以明确近零能耗建筑能耗目标和提升建筑整体性能为主线,开展“指标体系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应用”全链条技术攻关,首次提出了适用我国各气候区的近零能耗建筑定义和指标体系,在计算工具、施工工艺、部品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突破,实现建筑能耗比现有节能标准再降低50%-80%。完成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监测的示范项目,获得国内外多项荣誉。项目组共完成技术规模化推广800万平米,占全国总面积65%以上。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1CECS2021-A-02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CECS标准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于震
奖励简介:发展和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是顺应国际和国内趋势的必然选择,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在十三五规划的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地方标准《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标准定位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导性,基于北京市情,体现北京特色;立足于现有标准体系,提出的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标准强调目标导向的性能化设计,在标准编制上有所创新,以室内环境指标和能耗指标为核心技术指标,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措施供设计选择;并创新的引入碳排放计算,加强建筑碳排放强度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并采用统一、简单、参数详细的计算方法和管理程序,以解决设计过程计算中的人为差异。标准完成后升级为京津协同标准,有力的支撑了北京和天津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22021-K-08-011北京市农村地区村庄   “煤改电”运行监控与性能提升技术研究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智超,徐昭炜,杨强
奖励简介:本项目主要针对北京市农村地区在实施大规模“煤改电”过程中,运行效果评估缺乏有效技术手段、运维管理难度大、部分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能效偏离预期等问题,系统开展了运行监控与性能提升等创新性工作,基于市级平台完成20余万户的运行状态监测和600余户的运行性能监测,基于区级平台完成约7.8万户的在线运行管护和5万户的性能提升。实现了“煤改电”运行效果评价的“信息化”、运行管护的“数字化”和性能提升的“智能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3CECS2021-A-047《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T/CECS   615-2019CECS标准科技创新奖三等奖王志勇
奖励简介:针对我国空气质量监测统一的规范和监管问题,制订的《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T/CECS 615-2019是国内最早的一部涉及建筑室内空气监测和评价标准,提出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指标,并进行了分级;从传感器性能(分辨率、响应时间、示值误差等)、经济性、测试精度要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监测仪表技术性能;首次提到微生物实时检测方法监测空气中悬浮细菌总数。标准的实施可为实现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进行实时快速监测提供有效的统一的监测方法,进行空气质量分级并判定。标准的实施也将进一步规范空气质量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4ACEF-KJ-2020-013室内外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精确测量及溯源标准化研究中华环保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邓高峰,佟昊,关运龙
奖励简介:属于大气污染控制领域,主要包含对室内外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测量、污染物去除研究、颗粒物污染溯源及相应产品标准和施工规范的编制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校准用标准尘源及发生设备研究、研制粉尘试验仪检定试验台及试验舱、室内外空气中颗粒物污染处理设备及设计施工标准化。本课题特点是在科研和技术开发、专利申报及论文发表的基础上,在室内外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相关产品标准及工程施工规范的编制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产品标准和工程规范十余项,从基础科研到实际应用中都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研制的粉尘测试仪通过国家级认证,并为市场上数十家企业提供颗粒物相关产品,如空气净化器及滤芯、新风净化机、防雾霾窗纱等产品的性能测试服务。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52020-3-13201绿色门窗系统技术研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王洪涛,刘会涛
奖励简介: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适用的绿色建材则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作为绿色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用门窗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构件。本项目是建筑门窗绿色节能领域的综合研究,研究涵盖了绿色门窗涉及的基本要求、节能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6未发放证书大型太阳能供热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何涛,张昕宇,李博佳
奖励简介:项目团队以提高大型太阳能供热技术性能和应用水平为总体目标,采用“高效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工程应用推广”的技术路线,围绕大型太阳能供热系统集热产品与设计建造技术开展研究,研发了国际领先的高效集热产品,形成了“集热性能化-蓄热规模化-设计集成化”的大型太阳能供热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建成多项大型太阳能供热工程,总应用建筑面积1400万平方米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72020-1-0911北方地区热泵供暖关键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李博佳
奖励简介:推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是党中央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蓝天保卫战中最艰巨的任务,“电代煤”是推进北方清洁供暖的主要途径,高效节能的热泵供暖消耗1份电能可产生2~5份热能,以空气源、地源为主的热泵供暖是“电代煤”的主导方式。上亿平方米的规模化热泵供暖不仅在我国,在世界也尚属首次,研发团队攻克空气源热泵低温环境适应性差、地源热泵地下热量采集密度低、热泵系统与热负荷时空不匹配、热泵供暖量化评价方法缺失等多个难题,建立了成套技术体系并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益。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82021-2-6701文物建筑电气火灾监控及防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李宏文,李磊,王靖波
奖励简介:本项目聚焦文物建筑防火的关键技术难点,实现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防火保护的关键技术突破。项目组研发了适用于文物建筑的电气火灾无线监控系统、无线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细水雾防火分隔装置、移动式灭火装置、氟化酮灭火装置、文物建筑消防设施监控云平台,形成了一体化的文物建筑防火保护体系。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192020-CFPA-2-08-D01地铁工程消防系统检测评定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李宏文,张昊,王靖波
奖励简介:本项目属于地铁防火领域,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研发了多点风速测试平台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国标1部,主编地标1部,发表学术论文6篇。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02020-CFPA-2-09-D01铁路调度指挥中心灭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李磊
奖励简介:本项目为提高铁路调度中心的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促进了我国调度指挥中心的消防保障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类项目成果可为后续指挥中心类建筑提供标准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的消防灭火系统设计经验,为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 GB50898标准的编制提供支持,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2项。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1CECS-A-041《文物建筑防火设计规范》DB11/1706-2019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科技创新奖三等奖李宏文,王靖波
奖励简介:本标准自实施以来,已被市文保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消防设施厂家等广泛参考应用,进一步规范了北京市文物建筑防火设计工作。本标准已应用于颐和园、天坛公园、香山公园、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多处文保单位的消防系统设计改造项目中,降低了项目施工成本、节约了装修材料、促进了安全生产及技术进步、保护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及风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22020-J-1-08-D02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一等奖王东红

奖励简介:1.该项目研发的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是一种广泛用于超高异形建筑外立面施工、大型风电设备维修领域等具有高、悬、难、异等施工特点的高空作业机械装备。

2.该项目围绕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装备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所完成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32020-2-8506地基基础远程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关立军
奖励简介:针对地基基础检测的特点,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对地基基础远程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以检测实时数据、关键图像信息为主,地理位置定位信息、关键过程视频信息为辅的地基基础远程检测体系,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42020-2-5301基于侧阻概化模式的桩基沉降设计计算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王涛,高文生,薛丽影
奖励简介:提出对主裙连体建筑基础按强化主体弱化裙房支承刚度的一体化设计原则和细则方法;提出了正梯形、锥头形、蒜头形、凹谷形4种桩側阻概化模式;针对侧阻概化模式给出了考虑桩径影响的Mindlin解均化附加应力系数表,进而提出了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52021-T-0101生物安全建筑防护关键技术研究与标准体系创建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其他王清勤
奖励简介:本项目紧密围绕生物安全建筑防护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创了生物安全建筑规划、空间布局和围护结构防护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了建筑内空气系统防护关键技术,研发了生物安全建筑内废水系统防护与固体消毒灭菌关键技术,创建了生物安全建筑防护技术标准体系。夏咸柱院士、侯立安院士、宋桂兰研究员等专家一致认为,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62021-2-4001建筑幕墙耐久性能及评价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王超,李滇,梁云东
奖励简介:通过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准确、有效的风荷载估计与控制的技术体系,取得重要创新成果:(1)建立了对包括围护结构设计风荷载估计、等效静风荷载组合、气动自激力识别在内的完善的荷载计算与分析方法。率先阐明了高阶风速对极值风荷载的影响,修正了经典的风荷载估计方法;提出了基于条件概率理论的高层建筑抖振响应等效静风荷载组合方法;建立了针对高层建筑涡激振动下目标导向的系列气动自激力模型与识别方法。(2)提出了通过合理的朝向选取、外形设计、建筑间位置关系等方法等一系列风荷载控制方法,可用于不同工程背景下的高层建筑风荷载控制。提出了考虑主导风向与建筑朝向关系的风荷载减因子;提出了利用多种建筑气动措施组合的非传统构型高层建筑的气动优化方案;提出了利用建筑表面附属构造合理布置的建筑气动优化设计;提出了利用多座高层建筑相对位置的荷载控制。
序号奖励编号奖励名称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获奖等级获奖人员(固定人员)姓名
272021-KJ-特-01-R19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结构设计与指廊施工关键技术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他岳煜斐
奖励简介:本课题通过科学研究,提出了共构结列车振动分析及振动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并首次完成了高铁350km/h高速穿行条件下的复杂共构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提出了考虑轮轨激励与列车风共同激励作用下的车致振动影响研究方法;建立了轨道交通车辆-轨道系统精细化动力学分析方法,揭示了各类型轨道结构振动传递机制;提出了基于多场景转换(明线、隧道、建筑内部地下站场多种断面形式)的列车风压时程分析及车体气动噪声模拟分析方法;提出了建筑结构用弹性减振垫板的试验内容和试验方法,并开发耐水耐压减振垫板刚度试验装。本课题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在多项国家重大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中。